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“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、成事之道”,多次強調“要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”。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,對于促進廣大黨員干部踐行主題教育“學思想、強黨性、重實踐、建新功”的總要求具有重要意義,必將匯聚攻堅克難、勇毅前行的強大力量。
一、用好調查研究這個“傳家寶”,弘揚黨的光榮傳統
通過調查研究來統一思想、凝聚共識、團結各方,是我們黨的優(yōu)良傳統和看家本領。毛澤東同志認為,“要是不做調查研究工作,只憑想象和估計辦事,我們的工作就沒有基礎”。早在古田會議的決議中,毛澤東同志就提出“是否注意社會經濟的調查和研究,對于黨的斗爭策略和工作方法有決定意義”“離開了實際情況的調查,就要墮入空想和盲動的深坑”。正是基于對尋烏長時間的調查,才有了《反對本本主義》,有了“沒有調查,沒有發(fā)言權”這個著名論斷。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3年,走遍全縣25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、221個村。在寧德,他跑遍閩東9個縣,形成了《擺脫貧困》的開篇之作《弱鳥如何先飛——閩東九縣調查隨感》。在福州,他通過萬人答卷、千人調研、百人論證,制定出臺《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(fā)展戰(zhàn)略設想》,為福州跨世紀發(fā)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到浙江任職后,他走遍全省90個縣(市、區(qū)),堅持至少每周安排一次調研。黨的十八大后,黨中央出臺中央八項規(guī)定,第一條即為“要改進調查研究”。黨的二十大報告中,鄭重提出“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(yōu)良作風,促進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帶頭深入調查研究,撲下身子干實事、謀實招、求實效”。廣大黨員干部必須牢記中國共產黨是什么、要干什么這個根本問題,以調研開局,用好調查研究這個“傳家寶”,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好,把本職工作做實做好,確保黨中央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在基層落地生根。
二、練好調查研究基本功,運用科學方法確保實效
進行調查研究,考驗的是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(yǎng),反映的是其履職本領。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,運用并發(fā)展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。這些方法既有文獻調查法、田野調查法、座談法,也有隨著信息技術發(fā)展而出現的問卷調查、統計調查、網絡調查等。在正定,習近平同志直接到田間地頭查看莊稼長勢,查看土質情況,這是實地調查法;在福州,在《福州晚報》登載調查問卷,吸引上萬人填寫,這是問卷調查法;在寧德,赴古田縣調研時借閱《古田縣志》,通過對不同版本縣志的閱讀,對該縣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社會風俗變遷做全面了解,這是文獻調查法。各種調查研究方法都有自身的特點。以調研中常用的座談會形式為例,調研以某個單位或同行群體為調研對象,而在此類公開場合中,座談對象發(fā)言時往往有所顧慮。如何化解調研對象的心理顧慮,引導其提供真實有效的信息,取決于研究者的經驗和技巧積累。
三、掌握調查研究“金鑰匙”,提出解決問題新思路
堅持問題導向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鮮明風格,也是提高調查研究質效必須堅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。不同于學理研究,此次主題教育所倡導的調查研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(fā)點。問題是時代的聲音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:“我們要增強問題意識,聚焦實踐遇到的新問題、改革發(fā)展穩(wěn)定存在的深層次問題、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、國際變局中的重大問題、黨的建設面臨的突出問題,不斷提出真正解決問題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辦法。”黨的領袖在這方面為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。1930年,毛澤東同志在尋烏開展了20多天的實地調查,撰寫了8萬多字的《尋烏調查》,堪稱我們黨開展調查研究的經典。2012年12月底,習近平總書記迎風踏雪入太行,吹響脫貧攻堅的號角。此后,他走遍了14個集中連片貧困區(qū)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,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,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、堅持問題導向,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、客觀性,就是要善于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。可以說,調查研究越充分,越能聽到實話、察到實情、收到實效;調查研究越徹底,越能發(fā)現問題真相、找準問題癥結、拿出破解之策。
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“傳家寶”,是做好各項工作的基本功。廣大黨員干部,特別是年輕干部要積極響應中央號召,大興調查研究之風,多到一線去,問需于民、問計于民,不斷增強履職本領,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西藏貢獻力量。
(作者單位:中共西藏自治區(qū)委員會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)